創新藥史上最大謎團:5年燒掉231億后,百濟神州能留下什么?

這是一個5年燒掉231億的故事,主角是百濟神州。
8款商業化階段產品、4款已申報候選藥物、53款臨床階段候選藥物,這是百濟神州虧損231億的戰果。
這還不算什么。率先實現三地上市后,百濟神州總市值突破6000億人民幣是大概率事件,一哥恒瑞醫藥將被其徹底甩在身后。
用231億“撬動”6000億,相當劃算。那么,231億究竟花到哪里了?又憑什么“撬動”這么高的市值?
透過百濟神州的財報,會發現95%用在了研發領域。過去5年,百濟神州研發總費用220億,去年一年就花掉了84.49億。
不得不說,創新藥的確很燒錢。截至去年9月份,僅替雷利珠(PD-1抑制劑)、澤布替尼(BTK抑制劑)、帕米帕利(PARP抑制劑)三款已經上市的創新藥,研發總投入就高達85億。
論燒錢能力,百濟神州要說排名第二,沒人敢自居第一。
花錢容易賺錢難。那么,已經充分展現自己燒錢能力的百濟神州,何時能讓市場看到自己的賺錢能力呢?
/ 01 /
三款創新藥耗資近百億
創新藥研發的確很燒錢,但錢燒得值不值,這事還得兩說。
早在2019年,香港投資咨詢公司J Capital Research質疑百濟神州研發人員開支畸高,“要么存在極度浪費的行為,要么就是虛報開支”。
相比其他公司,百濟神州燒錢力度確實更猛。同樣是研發PD-1,百濟神州的投入遠高于恒瑞醫藥。
截至2020年11月,恒瑞醫藥的卡瑞利珠在國內4個適應癥獲批,投入費用不到13億;而百濟神州替雷利珠只有2個適應癥獲批,但總投入已達39.3億,是卡瑞利珠的3倍。
這里我們不討論上述質疑是否靠譜。畢竟人家百濟神州花錢花得多,也是有正經原因的。那就是百濟神州不僅攤子鋪得大,步子邁得更大。
截至目前,卡瑞利珠開展的臨床幾乎都在國內,而替雷利珠不僅國內大步快走,國際化更是沒有落下:全球開展的35個臨床中,21個是海外臨床。
入組患者數量分布充分體現了這一點。目前,替雷利珠全球入組超7700名患者,海外入組患者超過2500名,占比接近3成。
海外發達國家臨床試驗成本高是公認的事實。百濟神州高級副總裁汪來曾表示,百濟神州研發費用高是因為全球三期臨床試驗太多,單個臨床試驗開銷,動輒十幾億人民幣。
所以,相比于卡瑞利珠,替雷利珠燒錢更猛也說得過去,誰讓它更國際范兒呢。
截至2020年9月,澤布替尼研發投入35.87億,帕米帕利研發投入9.52億,這兩款新藥耗資巨大的原因更是如此。
澤布替尼開展的29項臨床中21項在海外。超3100名入組患者,2400余名在海外,占比接近80%;帕米帕利開展的12項臨床中9項在海外。超1100名入組患者,700余名在海外,占比接近70%。
面對更加廣闊的海外市場,百濟神州異常神往,至少從燒錢力度上來看是這樣的。
放眼全球,百濟神州這三款產品市場都很龐大。根據招股書,2019年PD-1抑制劑(替雷利珠)、BTK抑制劑(澤布替尼)和PARP抑制劑(帕米帕利)的市場規模,分別達232億美元、59億美元和19億美元。未來幾年,它們的規模還會繼續增長。
按百濟神州招股書的預測,到2024年,PD-1市場將達678億美元,BTK抑制劑為164億美元,PARP抑制劑也將達96億美元,無一不是數倍增長空間。
既然產品市場增長可期,那么關鍵就在于,百濟神州到底能分到多少蛋糕?
/ 02 /
仍未被證明的商業化能力
理想很豐滿,現實很骨感。這句話雖老套,但放在百濟神州身上,可能再恰當不過了。
而骨感的原因在于,百濟神州作為后來者,再與巨頭的競爭中,商業化能力不夠給力。
具體來看,雖然上述三款核心產品市場規模龐大,但海內外市場競爭十分激烈。尤其海外市場,尤其美國,同類型藥物中,在療效沒有明顯優勢且商業化能力不突出的情況下,后來者很難與前者競爭。
澤布替尼已在美國亮相,2019年11月獲FDA批準上市。雖然頂著首個FDA批準的國產創新藥的光環,但在美國也只能算是后來者。
澤布替尼獲批之時,強生的伊布替尼已經上市6年,阿斯利康推出的第二款BTK抑制劑阿卡替尼,也已上市2年。這無疑加大了澤布替尼的商業化難度。
2020年,是澤布替尼首個完整的商業化年度,銷售額4170萬美元。同樣是上市第一年,伊布替尼銷售額已逼近7億美金,阿卡替尼也有6200萬美金;到了2020年,前者銷售額高達94.42億美元,后者為5億美元。
可以看到,伊布替尼先發優勢巨大。你可能會說,澤布替尼銷售額需要一個爬坡過程,并且它是第二代BTK抑制劑,伊布替尼只是第一代。相比于后者,澤布替尼療效方面更勝一籌。
但不要忘了,阿卡替尼也是二代BTK抑制劑,銷售額依然不敵伊布替尼。另外,今年年初阿卡替尼率先展示了自己的療效優勢,在與伊布替尼頭對頭臨床實驗中,其無進展生存期非劣于伊布替尼。這將是澤布替尼需要越過的又一座大山。
替雷利珠和帕米帕利在海外要想談詩和遠方更不容易。目前,美國PD-(L)1抑制劑已經多達6款,PARP抑制劑也已經有4款。
海外市場紅海一片,國內市場競爭更加激烈。
替雷利珠、帕米帕利均已在國內獲批。按照順次來看,替雷利珠是國產第四款PD-1。在此之前,君實生物、信達生物、恒瑞醫藥相應產品均已率先登場,更不用說資歷更老的K藥和O藥。
帕米帕利的競爭格局要好于替雷利珠,但在百濟神州獲批之前,阿斯利康、再鼎醫藥和恒瑞醫藥均已有產品上市。
BTK抑制劑市場也是如此。當前,強生、諾誠建華以及禮來三家公司的產品,均已獲批在國內上市,與澤布替尼正面交鋒。
國內市場競爭,獲批位次是其次,銷售能力才是核心。通過PD-1產品銷售額來看,百濟神州并未證明自己的銷售能力。
2020年,百濟神州替雷利珠國內銷售額為1.6億美元,不到恒瑞的卡瑞利珠銷售額的四分之一,排名墊底。
2021年一季度,替雷利珠銷售額為4890萬美元,雖同比大增138%,但環比呈下滑狀態。去年第四季度,銷售額達6348萬美元。在競爭激烈的情況下,上市第二個完整年度,替雷利珠國內表現似乎已經開始疲軟,這可不是什么好兆頭。
攤子鋪大后,要想實現理想,切到更大的蛋糕關鍵是商業化能力。但不管是在國內還是海外,百濟神州仍未充分證明自己。
/ 03 /
“藥王”難當
作為國內最早成立的Biotech之一,百濟神州是“標桿”。若最終科創板上市,百濟神州會成為國內總市值最高的藥企。
根據上交所官網,百濟神州科創板上市募資計劃總額200億元,不超過發行總股數的10%。以該比例計算,發行后百濟神州科創板市值達2000億元。
截至今日收盤,百濟神州港股市值2107億人民幣,美股市值2047億人民幣,科創板上市后,總市值輕松突破6000億元。這還未考慮其上市被炒作的因素。
當前,國內藥企一哥恒瑞醫藥A股市值為4458億元。也就是說,科創板上市后,百濟神州總市值將力壓恒瑞醫藥,成為一代“藥王”。
這是資本的巨大勝利。
2010年成立以來,百濟神州先后完成多次融資,總額超300億人民幣。時間的朋友高瓴,更是參與8次投資。
正是各路資本的一路“投喂”,百濟神州成長為一個龐然大物。驅動公司估值暴漲的,不僅是自研產品的“大步快走”,更是通過一個個重磅產品的引進。
2018年,百濟神州上市之初引進的管線還不足10個。招股書顯示,當前公司引進管線已經多達27個,自研產品只有10個。
過去三年,百濟神州研發費用中,用于引進產品的支出已經超過20億元。有資本撐腰,公認研發最前沿的百濟神州,大有問鼎BD之王的意思。
資本愿意不斷“投喂”的關鍵在于,百濟神州值得信賴。至少過去通過“燒錢”,百濟神州證明了自己的研發能力。
這種情況下,產品源源不斷引進,估值水漲船高,大家又何樂而不為呢?
但話又說回來。一旦故事的節奏出現中斷,那么后果也是可以預見的。PE、VC們再不差錢,故事再動人,也是要斟酌斟酌風險的。
一旦資本停止“投喂”,現有產品的造血能力又不足以支撐自己的高額研發開支,屆時百濟神州的發展軌跡必然與“藥王”相左。
換句話說,在證明自己的研發能力后,百濟神州也是時候展現自己商業化能力了。這才能讓自己穩坐“藥王”寶座。
你說呢?
